(今周刊1496) 政府以保護農業為名,處處設防光電業者,對漁電案場設下重重限制,但執行規則反覆、勘查極盡所能刁難,反倒讓第一線漁民背負更多壓力和不平。
漁村人口老化,缺乏資源轉型,極端氣候頻繁釀災,連年暴跌的產量,讓台灣養殖環境愈發艱困。五年前,政府力推漁電共生,讓老中青三代漁民看到轉機,他們與業者合作,努力配合政策;但走到現在,感覺被政府「丟包」的漁民,只有滿腹的不平與怨氣。
今年夏天,《今周刊》前往嘉南地區,走進各個魚塭聽取漁民的心聲。原來在他們眼中,加入漁電共生後,影響原有養殖環境、不斷干擾漁民作業的元凶,從來就不是光電板,而是政府的刁難心態,以及一項項與現實脫節的要求。以下是他們的無奈告白:
漁電共生成幻影?一紙公文推翻光電規則,漁民主導案場3年心血恐打回原點,嘆「人為風暴」比天災更難測
從新北石門到彰化芳苑,永豐銀行守護溼地,實踐永續願景
太陽能案場,在歐盟竟不用環評!光電永續協會籲:應比照戶外漁電共生案,進行環境與社會檢核
台灣最大漁電共生案場,七股志光如何做到三贏,讓漁民改善環境、地主收益倍增?關鍵在這裡
和泰車氫能巴士將上路,台灣第一台!總座蘇純興:今年車市上看45萬台,和泰要賣16.5萬「站穩龍頭」